万书屋 > 穿越小说 > 曾国藩传 > 曾国藩第二部--野焚
    七 曾国华死而复生,不得已投奔大哥给他指引的归宿

    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   当李续宾、曾国华全军覆没的消息传到江西建昌府时,曾国藩被这突如其来的噩耗吓得

    几乎晕死过去。他对李续宾寄托极大的期望,也相信李能不负重托。谁知恰恰就是这个老成

    可靠的李续宾坏了大事,不仅经营皖中、谋夺攻克江宁首功的如意算盘被打得粉碎,就连让

    六弟依附李续宾成名的想法也破灭了。他知道李续宾、曾国华在这种情况下定然难以生还,

    良将顿失,骨肉永别,心中伤悼不已。

    这是湘勇出师以来,最为惨重的失败。建昌军营上自将官,下至勇丁,几乎人人都与三

    河阵亡的人员有联系:或为亲戚,或为朋友,或为乡邻,或为熟人。消息传来,不待吩咐,

    各营各哨便自动地焚纸燃香,挂起招魂幡,军营上下,蒙着一片阴霾。一连几天,曾国藩看

    到这种情景,心里难受至极。他想到此刻的湘乡县,不知有多少人家正在举办丧仪,有多少

    寡妇孤儿在哀哀欲绝。湘乡县的悲痛,将十倍百倍地超过建昌军营。湘勇的元气如何恢复?

    进军皖中的用兵方略改不改变?曾国藩陷于极度的痛苦之中。几天后,他从痛苦中清醒过

    来。“好汉打掉牙和血吞”,重振军威,报仇雪恨,才是大丈夫之所为。他甚至还怀着一线

    希望,李续宾、曾国华也可能死里逃生了,说不定哪天会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,那时再把皖

    中的事交给他们。他相信,受此大挫后,李续宾和曾国华会更加成熟。曾国藩想通后,下令

    军营中所有招魂幡一律烧掉,不准再谈三河失败的事,一切都按原计划去做。

    十天过后,派到三河阵地上查访尸体的勇丁回来报告,李续宾的遗体已找到,将由安徽

    巡抚翁同书出面隆重礼葬,曾国华的遗体一直未见。阵地上的无头尸身成百上千,估计曾国

    华是被砍头致死。又过了十多天,武昌、湘乡、长沙、寿州,各处信件先后来到,均未见曾

    国华的踪迹,曾国藩认定六弟已死无疑。

    这一天,他郑重其事地给朝廷上折,详奏曾国华自咸丰四年带勇以来所立下的桩桩功

    劳,以及这次殉国的悲壮。拜折之后,又给在家的四弟、满弟写了一封信,要他们安慰叔父

    及温甫妻妾;并再三指出,这种时候,全家务必要比往日更和睦亲热,又检讨自己在家时脾

    气不好,兄弟不和,今后要引以为戒。又叫他们去查看父母坟茔,是不是被人挖动了,泄漏

    了气运。半个月后,朝廷发来上谕,追赠候选同知曾国华为道员,从优议恤,加恩赏给其父

    曾骥云从二品封典,咸丰帝还亲书“一门忠义”四字,以示格外褒奖。

    曾国藩接到这道上谕,甚感宽慰,立即派专人将皇上御笔送回荷叶塘,要家中把“一门

    忠义”四字制成金匾,高悬在黄金堂上,以此旷代之荣上慰父母在天之灵,下励儿孙忠君之

    心。至于赏给叔父从二品封典一事,却把曾国藩弄得哭笑不得。早在道光三十年,曾国藩在

    侍郎任内曾邀貤封叔父从一品封典,不想八年后反倒来个从二品封典。曾国藩心中暗暗埋怨

    礼部官员糊涂马虎,连随手查查的事都懒得一为,现在弄得他左右为难,受亦不是,不受亦

    不是。曾国藩为此很费了一番思考。他在仔细斟酌之后,给皇上上了一道谢恩折,先将历次

    封典之事的过程叙说一通,然后写上:“诰轴则祗领新纶,谨拜此日九重之命;顶戴则仍从

    旧秩,不忘昔年两次之恩。惟是降挹稠迭,报称尤难。臣惟有竭尽愚忠,代臣弟弥未竟之

    憾,代臣叔抒向日之忱,以期仰答高厚于万一。”

    不久,满弟国葆受叔父之命来到建昌,代兄带勇。曾国藩着实勉励一番,拨五百勇丁让

    他统领,又给他改名贞干,字子恒,意为吸取靖港之败的教训,为人办事,忠贞有恒。

    这天半夜,曾国藩在灯下再次修改近日写成的《母弟温甫哀词》。他哀悯六弟满腹才

    华,却功名不遂,正要凭借军功出人头地之时,却又兵败身死,真可谓命运乖舛。又怜悯风

    烛残年的叔父。叔父因无子才过继六弟,谁料继子又不得永年,老而丧子,是人生的大不

    幸;继而又怜悯已成孤儿的侄子。小小年纪,便从此永远失去了父亲,心灵要承受多大的痛

    苦!作为大伯,曾国藩决定,今后将由自己承担起对这个侄子的抚养教育之责,让他如同纪

    泽、纪鸿一样地得到慈爱温暖,长大成人,继承叔父一房的香火。曾国藩就这样边想边改,

    时常停笔凝思,望着跳跃着的烛火出神。

    “大哥,快开门!”急促的声音,惊得曾国藩回过神来。这是贞干在外面喊。

    曾国藩打开门,贞干急忙闪进屋,身后还跟了一个人。

    “大哥,你看谁来了?”曾国葆有意轻声地说,但语气中的兴奋之情显然压抑不住。

    昏暗的烛光中,曾国藩见来人衣衫破损、面容憔悴。看着看着,他不觉惊呆了:这不是

    自己刻骨思念的六弟温甫吗?

    他不敢相信,温甫失踪一个多月了,宾字营、华字营全军覆没,统领李续宾已死,高级

    将领无一人生还,全军副统领、华字营营官今夜怎么可能出现在这里?曾国藩拿起蜡烛,走

    到那人身边。他把烛火举高,照着那人的面孔,仔仔细细地审看着。不错,这人的确是他的

    胞弟曾国华!

    “你是温甫?”尽管这样,他仍带着怀疑的口气问。

    “大哥,是我呀!”曾国华见大哥终于认出了他,不禁悲喜交集,双手抱着大哥的肩

    膀,眼泪大把大把地流了下来。

    千真万确是自己的亲兄弟活生生地站在面前,一刹那间,曾国藩心里充满着巨大的喜

    悦:六弟没有死!叔父抹去了丧子之痛,侄儿免去了孤儿之悲,这真是曾氏一门中的大喜大

    庆!

    “快坐,快坐下,温甫,你受苦了。”

    曾国藩双手扶着弟弟坐下,两眼湿润润的。死里逃生的曾国华见大哥这种手足真情,心

    里感动极了:“大哥,这一个多月来,我想死了你和老满!”

    “我们也很想念你!”曾国藩真诚地说,并亲手给弟弟端来一杯热茶,又转脸问满弟,

    “贞干,你是在哪里找到温甫的?”

    曾国葆高兴地回答:“今日黄昏时,我从镇上回营,路过一座作废的砖窑,忽然听见有

    人轻轻地叫我的名字。进去一看,原来是六哥在那里。我又惊又喜。六哥当即要我带他来见

    大哥,我说现在不能去,半夜时我再带你去。”

    “做得对。”对满弟的老成,曾国藩甚是满意,他转问六弟,“温甫,三河之战已经一

    个多月了,你为何这时才露面,害得全家着急,都以为你死了。你这一个多月来在哪些地

    方?”

    “那天半夜,大雾弥漫,长毛前来窃营,我寡不敌众,正拟自裁殉国,突然被一长毛从

    背后打掉手中的刀,给他们捉住了。”曾国华不敢讲出在寡妇家被抓的真相,编造了这套谎

    言。“长毛不知我的身分,把我关进一家农户的厨房里,又去忙着抓别的人,不再管我了。

    我靠着磨盘上下用力擦,将绳子擦断,偷偷地逃了出来。沿途打听到大哥在江西建昌府,就

    径直向这里奔来,途中又不幸病倒。就这样边走边停,捱过了一个多月。”这几句倒是实

    情。他说罢,将一杯茶一饮而尽,那样子,的确是病羸饥渴。曾国藩听完六弟的叙说,心中

    凄然。

    “温甫,你们为什么要去打庐州?我是要你们与春霆一起去围安庆。”给六弟添了一杯

    茶后,曾国藩问。

    “大哥,这是我的失策,迪庵也是主张南下围安庆的,我想打下庐州后再南下。”温甫

    并不掩饰自己的过错,使曾国藩感到六弟的坦诚。

    “打三河一事,军中有人提出不同看法吗?”一向留心人才的曾国藩,想以此来发现有

    真知灼见的人才。

    “军中没有谁提过,倒是有一个来三河作客的读书人闯营进谏,说不能打三河,要转而

    打庐江。”

    “这人叫什么名字?”曾国藩带有几分惊喜地问。

    “此人自称赵烈文,字惠甫,江苏阳湖人,寓居全椒,年纪不大,二三十岁。”

    “难得,难得。”曾国藩轻轻地拍打着桌面,感慨地说,说得曾国华脸红起来,大声叫

    着:“大哥,你让我回湘乡去招募五千勇丁吧,我曾国华若不报此仇,枉为世间一男子!”

    “小声点!”曾国藩如同被吓了一跳似的,忙挥手制止。六弟这一句气概雄壮的话,不

    仅没有引来大哥的赞赏,反而使得见面时的浓烈亲情消失殆尽,代之而起的是满腔的恼怒:

    正是因为违背了原定的打仗方案,才招致这一场空前的惨败。精锐被消灭,进军皖中的大计

    彻底破产,前途困难重重,作为全军的统帅,他所承受的压力有多巨大呀!他真想把六弟大

    骂一顿,甚至抽他两耳光,以发泄心头的这股郁闷之气。但他没有这样,只是呆滞地望着温

    甫,也不做声。曾国华见大哥对他的话没有反应,又再说了一遍:“大哥,过几天我就回湘

    乡招勇如何?”

    “温甫,你太不争气了!”望了很久之后,曾国藩终于忍不住慢慢地吐出一句话。

    “大哥,我对不起你,对不起迪庵和死去的兄弟们,我有罪,罪孽深重。我要重上战

    场,杀贼赎罪呀!”曾国华从心底里发出自己的呼喊。他深知自己的过失太大了,大哥的这

    句轻轻的责备,不足以惩罚,他倒是希望被狠狠地杖责一百棍。

    “唉!”曾国藩长长地叹了一口气,六弟的痛悔冲淡了他心中的怨怒,一股怜悯之情油

    然而生。眼下的处境,温甫自己是一点不明白呀!他能出现在大家面前吗?全军覆没,唯独

    自己的弟弟、负有直接责任的副统领生还,曾国藩怎么向世人交代?怎么向皇上交代?没有

    温甫的阵亡,哪来的“一门忠义”褒奖!温甫虽破坏了进军皖中的大计,却又为曾氏家族挣

    来了天家的旷代隆恩。带兵打仗的曾国藩,是多么需要这种抵御来自各方猜忌的荣耀身分

    啊!它的作用,要远远超过温甫再募的五千湘勇!如何处置这个意外生还的弟弟呢?

    既要不负圣恩,又要让他继续活在世界上,曾国藩的脑子在苦苦地盘算着。

    见大哥久久不语,曾国葆劝六哥:“莫这样急,你现在身体很差,无法带兵,回家休息

    两三个月后再说。”

    “不!”曾国华蓦地站起来,坚决地再次请缨,“大哥,你就答应我吧!”

    曾国藩苦笑了一下,将桌上那页《母弟温甫哀词》文稿拿起,递给曾国华说:“温甫,

    可惜你早在一个多月前便死在三河了。”

    曾国华接过哀词,看了一眼,一把扯碎,笑着说:“那是讹传,我不是好好地在这里

    吗?”

    “不,你早死了。”曾国藩重复了一句。看着大哥那张变得严峻冷酷的脸孔,分明不是

    在说笑话,曾国华顿时心凉起来,冒出一股莫名的恐惧。

    “大哥,你为何要说这话呢?我没有死,没有死呀!”曾国华凄惨地喊起来。

    “不要喊!”曾国藩威严地止住,口气中明显地含着鄙夷,曾国华立时闭了嘴。

    “哀词你可以撕掉,皇上的谕旨你能撕掉吗?”曾国藩从柜子里将内阁转抄的上谕找出

    来。曾国华一看,脸刷地白了。

    “三河战败之后,迪庵的遗体很快找到,我等你等了二十多天,一直没有消息,派人查

    访也未找到,只能断定你已死。全军覆没,你身为迪庵的副手,也只有战死沙场,才能说得

    过去。我因此上奏皇上,说你已壮烈殉国。”曾国藩缓慢而沉重地说着。曾国华看得出,大

    哥在压抑着心中的巨大痛苦,听到最后一句话,他浑身起了鸡皮疙瘩。大哥继续说:“天恩

    格外褒奖,从优议恤,不仅追赠你为道员,还赏叔父从二品封典。我日前已申明,叔父大人

    早蒙赏从一品,请求加恩纪寿及岁引见,想必会蒙俯允。尤其是因你之殉国,皇上御笔亲书

    ‘一门忠义’四字,我已命家里制匾悬挂黄金堂上。这是旷代殊荣,足使我曾氏门第大放光

    辉。你现在要生还回家,我将如何向皇上交代,我们曾氏一家如何向皇上交代?”

    “请大哥再向皇上拜折,叙说我生还缘由,请收回一切赏赐,行吗?”曾国华试探着问。